“养贤育德、泮璧济美” ——璧山文庙大成殿_采购与招标网
找项目,采招圈比人脉靠谱! 立即下载
  • “养贤育德、泮璧济美” ——璧山文庙大成殿

    采购与招标网   ,市政房地产建筑,商业服务   重庆   2023-12-27

  • 招标代理公司( 立即查看 )受业主单位( 立即查看 )委托,于在采购与招标网发布 “养贤育德、泮璧济美” ——璧山文庙大成殿 现邀请全国供应商参与投标,有意向的单位请及时联系项目联系人参与投标。
    “养贤育德、泮璧济美” ——璧山文庙大成殿
    发布人:Xnbsp&nbspX-X-X

    “殿势崇嶐,金碧辉煌,宏敞庄严,焕然改观”。这是一个半世纪以前,清代翰林王倬笔下的璧山文庙。曾几何时,巴蜀大地各府、州、县遍布的文庙学宫,作为祭祀至圣先师、弘扬文治教化的象征,也是每一座城池中最显赫的人文景观之一。

    四川与重庆现存文庙X处[1],其中不乏X体院落保存完X的富顺、德阳、犍为、渠县、乐山等文庙,而重庆辖区内留存下来的文庙则只有5处,可谓是凤毛麟X。原坐落于重庆市渝中区临江门内重庆规模最大、最著名的重庆府文庙,仅得益于美国社会经济学家西德尼·甘博先生的摄影和中国建筑历史学宗师——梁思成先生的测绘,我们才得以一窥其宏伟壮丽的一X。至今还留下了夫子池、魁星楼等地名供今人追思凭吊。

    图片

    图1 重庆府文庙大成殿

    图片

    图2 璧山文庙位置图

    重庆现存的文庙中,璧山文庙是最具代表性的。璧山文庙位于重庆市璧山区璧城街道中山X西侧,建于清咸丰四年(公XX年),建筑群总占地面积X.X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为X.X平方米,现仅存的古建筑为大成殿,建筑面积为X.X平方米,坐西向东。(详见下图)

    图片

    图3 璧山文庙现状平面布置

    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建筑,抬梁式彻上明造。外檐施如意斗拱,由柱头上穿眼挑出四层龙形假昂,每层上托小斗,拱以X°斜出X络状。斜向各挑出四层拱,两大斗间正面向里和向外各出挑两层斗拱,每层均施以雕刻精美的龙凤昂头及多种花饰。梁柱和门窗以石红颜料粉饰。屋面为黄色琉璃瓦件相间组砌,正脊、垂脊、围脊均是镂空黄、绿色琉璃构件相间组砌,屋脊上饰以灰塑宝顶、鸱吻、仙人走兽等构件,造型生动。上下围脊中均施有山水、人物、动物、房舍等灰塑浮雕,造型多样,寓意吉祥,艺术价值较高。目前已知的大成殿历次维修记录如下:

    • 大成殿重建于咸丰四年(公XX年)。

    • 清同治三年(公XX年)补修,光绪十二年(公XX年)加固。

    • X年5月至X年X月,市、县两级投入X余X对大成殿屋面全面翻修,还修复了后檐右面X梁、柱、部X斗拱、装饰木构件及门窗。

    • X年3月至今,实施璧山文庙大成殿X。

    X(璧府发【X】X号)文件将大成殿公布为县级X(渝府发【X】X号)、(渝府发【X】X号)和(渝府发【X】X号)文件将大成殿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  图片

    图4 璧山文庙大成殿立面

    图片

    图5 璧山文庙大成殿结构

    一、斯文在兹——文献中的璧山文庙

    与璧山文庙相关的文献记录主要来自碑记和县志。大成殿院内现存碑刻两通,一通为常见的“文武官员至此下马”碑,另一通为重修大成殿“永垂不朽”碑,碑记由王倬撰写,勒石竖于清同治五年(X年)。王倬是璧山来凤人,道光十二年(X年)恩科进士,入翰林院为庶吉士。结束宦游生涯后于同治三年(X年)返回璧山,执掌重璧书院,是本地的名人雅士。全X余字,以作者年少时所见学宫之衰颓飘X与退居故里后所见学宫之焕然一新为引子,记述了咸丰年间,邑人周继盛慨然告贷,鸠工庀材(招集工匠,准备材料),用银五千八百七十八两维修文庙的义举。按碑记所载:“……求美材不下千株,有可以充梁栋者,虽多金不吝。爰得香枬油柏八株,以为殿柱……”,可知X浩大,更换梁柱,不啻为一次重建。并且留下了彼时大成殿的尺度数据:深三丈三尺,南北四丈八尺。

    图片

    图6 “文武官员至此下马”碑

    图片

    图7 重修大成殿“永垂不朽”碑

    璧山文庙的历史沿革X则详见于同治四年(X年)编纂的璧山县志。明代的璧山县学原位于南门内,X历四年(X年)县令成宗耀改建至西门内今址,明末毁于兵燹。清初璧山并省于永川,康熙二十五年(X年),永川县令董粤固重建了南门内的学宫大成殿,以备祭祀。雍正七年(X年)复设璧山县,十一年(X年)县令许绍熙又于西门内今址重建学宫。此次重建共修造:“大成殿三间、东西(实为南北)两庑各三间、名宦乡贤祠各一间、棂星门三间、戟门三间、外立照墙左右二栅门暨崇圣祠三间规模略备[2]。”

    图片

    图8 璧山县城图

    图片

    图9 璧山学宫图

    由县志所载图经可知,璧山文庙背靠五峰山主峰,紧邻县城西侧临高门,面朝小东门与璧南河,受地形限制,依山势而建,平面为“左庙右X形式,学宫居左,学署与崇圣祠居右,东北X外为三层魁阁。在X仞宫墙之后,依次为泮池、礼门义路二坊、棂星门、戟门和大成殿。其中,大成殿的建筑形制为重檐三开间,并且绘制出了6扇隔扇门,与现存的五开间大殿形态不符。现存大殿重修于咸丰四年(X年),而县志则编纂于同治四年(X年)。因此,县志图经很可能沿袭了咸丰重修之前的大殿形态。

    二、圣集大成——璧山文庙大成殿建筑

    图片

    图X 璧山文庙大成殿正立面图(陈祖林、李果先生X年9月绘制)

    图片

    图X 璧山文庙大成殿侧立面图(陈祖林、李果先生X年9月绘制)

    大成殿筑于两重台基之上,第一重台基高1.3m,左右两侧各有普通式踏道6级。第二重台基高2.3m,左右两端各有普通式踏道4级至一层台基,栏杆栏板、陡板石均为后期更换。大殿重檐歇山顶,通面阔X.Xm,通进深X.Xm,通高X.9m。带台基的殿高与面阔几乎成1X,正立面给人以挺拔高耸的视觉感受。

    图片

    图X 璧山文庙大成殿三视示意图

    图片

    图X 璧山文庙大成殿平面图

   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,金柱八根,应为碑记中所载“爰得香枬油柏八株,以为殿柱”,檐柱X根。明间、次间、梢间的尺寸X别为4.9m、2.Xm和2.Xm,进深方向明间及前后次间的尺寸X别为4.9m、2.Xm。根据碑记所载大殿平面尺度,“南北四丈八尺,深三丈三尺”,算得平面营造尺为Xcm/X尺=Xcm/X尺=X.Xcm≈X.Xcm,将结果代入各开间数据中:

    明间面阔X/X.Xcm=X.X≈X尺

    正面次间面阔X/X.Xcm=7.X≈7.5尺

    正面梢间、进深次间面阔X/X.Xcm=8.X≈9尺

    各开间均为吻合度极高的X数尺或半尺,符合正常的营造取值习惯,可以认为X.Xcm即为大殿的平面营造尺。与清代官尺Xcm比较[3],此营造尺偏大,或为本地区流行的乡尺之一。

    图片

    图X 璧山文庙大成殿大木架三视示意图

    此外,大殿面阔方向的开间比例也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关系。次间面阔小于梢间面阔,且恰为明间面阔二X之一。就一般营造习惯而言,次间梢间面阔均小于明间,而两者相等或次间稍大于梢间。次间和梢间的面阔关系颠倒,常见于“三改五”的情况下,需要利用既有梁柱和基础。但从大殿现状柱础情况来看,均为相同样式的八边形石质柱础,因此推测现有X或沿袭拓展了雍正朝三开间大殿的基础,部X利用了地面以下的磉墩。此外,重庆府文庙大成殿也呈现出次间比梢间小的开间关系,此现象暂未见于巴蜀地区其他文庙大成殿,也不能完全排除特定匠作习惯的可能性。

    图片

    图X 大殿北侧墙体

    大殿除正立面外,三面围有砖墙。墙体上端和墙顶X别为一圈绘制和灰塑的梁枋彩画,枋心绘制(塑制)有山水楼阁、花草器物,呈现出极强的装饰性。但最吸引眼球的,还是层层叠叠、令人眩目的如意斗拱。

    图片

    图X 大成殿下檐如意斗拱

    图片

    图X 大成殿下檐如意斗拱

    如意斗拱是不见于任何官方营造法式记载,但又广泛应用于明清建筑中的“非官方特色构件”,是斗拱由结构作用向装饰作用漫长发展演变的终极产物,上承滥觞于宋代的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形式韵律均一化审美倾向,最终柱头科与平身科彻底交织在一起,再也无法X离。与单朵外檐斗拱相比是一种技X络可省略部X拱构件,如瓜拱、X拱;相邻的拱承托同一个散斗,完美编织X络结构;……用很多薄构件的组合代替可独立承重的(大规格)构件[4]。然而对于如意斗拱的起源、演变、发展,我们还知之甚少。

    大成殿上下檐均出X°斜拱四跳,拱身雕刻出起伏的曲线;正心翘头不承斗,特化为纯装饰性构件,按四瓣花卉——凤头——案几配花卉——龙头——四瓣花卉(耍头上)的顺序由下往上排列,花卉装饰牌均为木制,由铁钉钉在翘头上,上檐和后檐大部X已经缺失。类似的如意斗拱+木牌装饰组合还见于四川犍为文庙和重庆涂山寺戏楼。

    图片

    图X 璧山文庙大成殿明间剖面图

    大殿内部,八根金柱直冲上檐屋顶,横架结构为七架梁对前后双步梁,上檐檐柱通过蜀柱和单步梁的转换立在下檐双步梁上,蜀柱底部均通过大斗与梁架交接。五架梁和三架梁上为三块雕刻讲究的驼峰,脊枋上题有“咸丰X年甲寅 四月廿九榖旦”十二个大字。

    图片

    图X 璧山文庙大成殿建筑爆炸示意图

    图片

    图X 璧山文庙大成殿翼X大样图

    大殿转X采用递X梁,梁头一端插入金柱,另一端压于如意斗拱之上。伸出部X雕刻为惟妙惟肖的龙头,龙头口含宝珠,上立盘龙蜀柱一根,支撑起平置的老X梁。其上的仔X梁高高翘起,翼X灵动,如翚斯飞。

    大成殿后为山体,本再无其他建筑。X年代维修时,又在殿后砌筑堡坎梯步,增加了一座尊经阁。而砌筑堡坎的条砖上,清晰可见光绪、甲午年、启圣祠、重建等字样。光绪甲午年即X年,这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彻底揭开了大清朝“同治中兴”的虚假表象,中华大地也开启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革。而文庙学宫也不复千年的辉煌,逐渐化为历史的残照。

    图片

    图X 璧山文庙大成殿梁架平面示意图

    图片

    图X 光绪年间重建启圣祠之条砖

    三、宫墙X仞——璧X复原初探

    根据璧山县志的文字记载和图经记录梳理推测,我们尝试进行X的初步复原。县志中记载了部X殿宇的尺度数据,其中与X体规模紧密相关的是垣墙长度,为五十六丈。在璧山县城图中,不管是知县署还是考棚,垣墙均表示为封闭的矩形,而唯独文庙垣墙表示为三条边,直抵山体。因此,推测受地形所限,学宫垣墙仅围合北东南三面,在利用大殿基址面阔加两庑宽度大致揣度X个院落宽度的情况下,可以基本推测出学宫的规模和四至,院落长约Xm,宽约Xm,其中X仞宫墙和泮池已位于现状X之上。当然,准确的文X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。

    图片

    图X 县志中关于璧X的记载

    图片

    图X 县志中关于璧山文庙尺度的记载

    图片

    图X 璧山文庙复原鸟瞰示意图

    “养贤育德,泮璧济美”,这是曾镌刻于璧山学宫外文庙枋上的题刻。虽然崇儒重道、祭孔敬贤已成为历史的陈迹,但巍巍矗立的大成殿,必将赓续巴渝文脉,泽被千秋后世。


    注释:

    [1]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.《四川文庙》.北京:文物出版社.X年

    [2] 寇用平,彭际瀛.《璧山县志》.X年

    [3] 李浈;刘军瑞. 近世的区域“营造尺”南北差异比较——“乡尺”的共时性特征解读[J].建筑史学刊,,X(1)X-X

    [4] 荷雅丽;俞琳.两种使用斜拱的重要且成熟的设计概念:“扇式斗拱”和“如意斗拱”[J].古建筑传统技术.X(X)X-X

    注:璧山县志资料来X中华古籍资源库。

    图文:刘 杨


    ()
    DDXE;
    EEXE;
    FFXE;

    免费注册会员可以查看免费信息,了解更多服务内容请进入客服中心,您在使用本网过程中,需要帮助,可以拨打下面的电话。

    会员办理咨询:400-006-6655转1。

    业务咨询:400-006-6655转1。

    入会咨询:400-006-6655转1。

    客户服务:400-006-6655转7。

    发布信息:400-006-6655转2。

      相关推荐

0
2379871820
0